在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像局里的人这样的长剧?
然而,一方面是热烈的讨论、讨论和满意(许多人留言说不要后悔追戏),另一方面,它的豆瓣评分停止在5.3,在短评中有很多不好的评论。看了戏,看了分数,看了简短的评论,我有种感觉,在短片时代,人们越来越不耐烦地想要理解一个长篇故事。例如,下面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简短评论,是由观众在30集中发出的:潘月明的角色是什么意思?从第一集到现在的30集,唯一能感觉到他的角色存在的地方就是去看看他的兄弟,而不做其他的事?
《局中人》是导演刘誉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刘誉导演,之前已经创作和导演了许多影视作品,在写小说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影视剧改编的可能,自己写自己改,是比较顺畅的。比如第一章,是这么开始的:1945年6月,南京城上空又开始飘荡这个季节常见的蒙蒙细雨,整个城市充满了萧瑟破败的气息。天空被层层乌云笼罩着。法式梧桐下的南京街头上行人稀少,在雨中匆匆而过,偶尔有车辆行驶过去溅起地上的一滩泥水。一件深灰色的风衣裹着一个消瘦的背影出现在细雨中,头上的礼帽和竖起的衣领挡住他大半张脸,只露出些许阴郁的眼神,宛若在这暗夜中随时会消失的幽灵。。路过一个街角,沈放敏锐地看了看四周,朝着一边的的街巷内走去。继而像兜圈子一般在雨中的街巷内左右穿行,意图甩掉可能存在的跟踪者,最后转过一个街巷时候,他意料之中地瞧见巷口的隐蔽处躲着两个身影。是很典型的影视文学的写法,很短的四段,把场景、气氛、人物、行动,乃至时代背景都给到了。而且节奏非常紧凑。开篇的第一章只有1655个字,但在这一章结束的时候,已经死了两个人,放跑了一个人。第一章的1655字,如果减掉文学描写,不到一千字,打印出来,也就两页多,按照一页剧本是一分钟剧情的标准来衡量,也就是两分钟。最后呈现为画面后,基本是对文字的一对一还原,算上画外音做的背景交代,果然只有两分钟。是非常专业的做法了。就是说,导演在写小说的时候,它已经以画面的形式呈现过一遍了。这个故事曾经在网上发布,积累了很多读者,也通过了重重的考验。这都说明了它的剧作基础是非常扎实的。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又邀请了潘粤明和张一山来主演,两个人的形象气质和角色非常吻合,表演也非常自如。潘粤明就是想象中的沈林的样子,张一山扮演沈放,也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沈放的样子。导演也说,两个人接演的都是他们从来没有演过的角色,因此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为了让自己的演出区别于之前演过的角色,做了大量努力。
比如张义山,导演说:作为一名年轻演员,张义山在表演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爆发力,善于运用微表情。沈芳在这部剧中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疑虑,但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方向和坚定的潜藏,所有这些都是由强烈的心理信念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从戏剧到表演,都不会有问题。但是观众们仍然执迷不悟地问,潘月明的角色有什么意义?潘月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是那么深奥。但需要时间去体验,需要消化自己的能力去体验。在这个故事中,沈琳和沈芳是两个阵营的兄弟。他们好像不一样。一个是年纪大一点的,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安静的,一英里外,但事实上,他们是两个人在一起。
由于不同的政治观点和不同的情况,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了不同的阵营,分开为各自的信仰和阵营工作。抗日战争结束时,他们又见面了。虽然他们是兄弟,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在一个家庭中长大,但经过多次曲折之后,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彼此,再次相互信任。整个故事,通过他们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逐渐引出了一个大时代。如果只有沈琳,或者只有沈芳,不能完成这个写作时代的任务。潘月明的角色,不仅是为了他哥哥的利益,也是为了通过对他的分析,来展现时代的变迁和时代人民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他的深层间谍网络的顶层逐渐抓住了时代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和他的阵营的腐败和无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兄弟的博弈和理解,他感受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意识到了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他改变了很多,最后决定放弃它。当两人相遇时,沈芳处于危险之中。正是沈琳开枪打死了加藤易,只是为了救沈芳。这是血缘关系的本能,也是血缘关系的最后一点。加藤死了,后来情况变了,在沈芳和沈林之间,血缘关系的首都逐渐枯竭。其次,他们必须在黎明前再次积累信托资本。血缘建立的信任是自然的,不需要理由,但他们需要理性和努力重建信任。
其实,沈琳和沈芳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但在内心深处,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很骄傲,很孤独,也很忠诚。在父亲沈柏年看来,他们‘二子生反骨,反力胜于人’。尤其是面对父亲对母亲的暴力,兄弟俩的反应如出一辙。 但沈琳更隐忍沉潜,沈芳更直言不讳肆意妄为。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沈芳无法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力,更不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婚约。他在婚礼前夕出走,改名开始新生活。 林申则选择留在家里,做隐忍的长子,协调家庭关系,让家庭继续走下去。 然而,血缘却是断断续续,若隐若现,时时存在的。沈芳愿意认这个家,因为哥哥是他唯一的牵挂。 他曾说过,他不想回忆过去。 之所以愿意叫林申的哥哥,是因为他是家里唯一愿意让他回忆的人,为了体现两人的性格差异,剧组在拍摄时甚至考虑了灯光和色调。导演刘宇说:申琳的单元色调比较暗,墙壁比较黑,申芳的单元有热血青年的活力,比较鲜明,但人际关系很复杂,这两种色调也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个故事其实是以人来写时代,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透析时代。但是短视频时代的观众,很难沉下心来了解这样的深层意蕴。短视频时代,人们习惯了直给,习惯了直接呈现,习惯了在最短时间里,搞清楚一件事。所以,很多长篇剧,说穿了,是短故事的结合,类似游戏的过关闯将,是所谓蜈蚣体。如果稍微曲折一点,线索埋伏得长一点,在人性方面略作剖析,大家就不习惯了。而且,短视频时代,还给人们赋予一个习惯,就是要不断及时反馈,不断给出奖赏。就是说,不能铺陈太久,至少五分钟一个小高潮,要马上电闪雷鸣,马上死人,马上真相大白,马上报仇雪恨。主人公受苦受难、受到冤屈,绝对不能超过五分钟,五分钟后,就必须要天降贵人,救苦救难,晴天霹雳,让真相大白。《局中人》的最大设定,就决定了这不太可能。它的故事,没有放在抗日战争期间,而是放在了抗战结束后,人们一边清理抗战后的各种遗留问题,一边要解决内乱。如果故事单纯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每五分钟出现一个反转,每十分钟收拾一个日本特工,也不算过火,大家一定大呼过瘾,就像很多神剧或者半神剧所做的那样。但故事放在了抗战后国共两党两个阵营的博弈中,不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故事中人,都做不到彻底、决绝,而是要在隐忍中前进,在博弈中推进。所以我们在《局中人》里,看到了很多人性的认识和再认识。沈放需要重新认识的,不只是沈林,还有沈柏年和姚碧君。沈林一直问沈放,虽然父亲不对,但他给过沈柏年机会吗?沈放也正是在这样持续的发问下,最终开始重新认识父亲。尽管这个认识来得太晚,父亲得了骨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但认识总算开始了。他也开始重新认识姚碧君。他一面装得放浪形骸,和舞女曼丽过从甚密,甚至当众宣布曼丽才是他的女朋友,但在放下心结,和姚碧君接触之后,他了解了姚碧君,也接受了姚碧君。在故事的最后,他们也以最高昂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忠诚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