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181001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解读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表意实践,它通过符号及其含义的传递来表达社会的价值。随着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意识、叙事风格和节目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传达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一书中,中国传媒大学何素柳教授将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到半个世纪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政治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类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民间纪录片时期(19931998)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中国电视纪录片时期分为四个时期:政治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类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大众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电视纪录片从政治化向社会化发展。从国家工具形式到大众传媒形式,从政治产品到文化产品,从国内到国际,从民族到世界,从个人行为到社会行为,都是其发展的总轨迹。1如果电视纪录片是在政治纪录片时代为特定的社会权威和价值体系意义服务的话,那么从人类文化纪录片时代看,电视纪录片的状况似乎要复杂得多,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对抗和颠覆的价值取向。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始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进行了肤浅的关注和解读。

一、世俗世界的审美救赎

自1978年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正处于百事可乐繁荣和百事可乐被搁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在媒体中的绝对声音不再像过去那样狂热,价值领域的分化和独立也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理性、规范、秩序和其他统治使现代生活变得僵化和统一。日益复杂的社会变迁和日益稀疏的人际交往,使受众对从媒体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有着更强、更直观的需求。从中国受众的现状来看,社会转型的迅速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和信仰,人们迫切需要向媒体寻求心理补偿和文化慰藉。电视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不可避免地要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电视的功能之一是缓解人们的日常压力和刻板印象,舒展人们的情感需求,在恢复异化的人类精神方面具有不良而重要的潜力,这是电视纪录片对世俗救赎的意义。

近年来,在东西方价值观碰撞和交融的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制片人和广大观众都接受了一场世界性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从而有意无意地接受了现代美学的基本概念--从文明到自然,从高贵到原始生活的一切人类艺术活动和美学。

现代美学扩展了艺术和美的外延,艺术和美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现代美学将许多生活中常见甚至不值得提及的事物纳入艺术与美的范畴。长期以来,它打破了一些僵化的美学原则,使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渗透到从题材选择到画面、声音等因素的结合,处处渗透着受现代美学影响的痕迹。

正是因为现代美学把艺术下放到生活领域,以平凡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为审美对象,强调一种自然美,打破了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选题的局限性和神圣性,题材开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触及人类活动的各个角落。这一方面是由于思想禁锢的解除,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审美观念的转变。艺术美学一方面为人们打开了理性与秩序所不能提供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另一方面,回归感性不是放弃理性,排斥理性,其功能是纠正理性过度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失衡。这在过去仍然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话题,现在它已经开始进入电视纪录片的拍摄领域,在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号召下,进入公众的审美视野,甚至离婚、遗弃婴儿、投诉、扫黄、吸毒等社会黑暗主题之后,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制片人。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现代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当代中国观众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寻求心理补偿和文化慰藉的愿望也越来越深刻。因此,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主流主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选择的总方向。

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在意象美学领域是如何从艺术做作向生活本质转变的,除了对事物长镜头的记录技巧外,还应考察电视纪录片与解译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纪录片中,我们很少听到电影中人们的声音。他们的代言人充满了评论员,评论员的话语充满了理想、理性、伟大的情感,符合惊吓天地的伟大逻辑,呼喊着英雄话语的鬼神,评论员的话语充满了理想,充满了理性,充满了伟大的情感,符合了震撼世界、哭闹鬼神的伟大逻辑。而在今天的审美中,贵族已经消失了,一个特定的人代表公众的声音开始从后台来到前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所有这些,在电视字幕的暗示下,往往更受电视纪录片制片人的青睐,因为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身是一个特定人的重要象征,而这种声音特征是反映特定人人格构成的第一步。

二、拒绝平庸,求新求异

现代美学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新颖性的崇拜。面对日益平庸、整合和习惯性的现实生活,艺术是理想的生存目标。(2)艺术弥补了生活的不足,即它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无论是对自然的否定,还是对日常生活的抛弃,它都强调美学具有超越旧的、平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潜质。

电视纪录片作为艺术家族的一员,也不例外,特别是与其他艺术相比,其现实特征更为突出。因此,电视纪录片要不同于生活本身,就必须注意陌生化的效果,即避免庸俗和熟悉,即重视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更新。对于作家和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表达一种有意义的社会内容,而是要善于创造一种新的形式,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艺术感知层给人们一种新的东西,奇异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审美体验,这也是艺术创作需要陌生化的原因。

一些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如紫禁城、长江、英白、幼儿园和海路,除了生动的事实、动人的内容、精选的主题、小说的形式和经得起深思熟虑的哲学之外,也受到电视观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是纪录片与艺术的巧妙结合。电视纪录片的纪录片反映了纪录片美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不是通过奇特曲折的情节,而是通过运用纪录片现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件、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等。它是一种选择性的现实主义,是艺术再创造的创作者的审美表现过程。此外,它的艺术表现技巧并不是独树一帜,而是综合运用画面、音乐、声音、口译、字幕、特技,包括播音员的音调,从而达到整体完美的艺术效果。

总之,电视纪录片虽然来源于生活,是以纪录片的风格为基础的,但它离不开创作者对素材的艺术再加工,即只有熟悉而陌生的人与事物,再加上各种艺术技巧的巧妙运用,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使观众最终完成作品的美感。

三.多义和多元包容

首先,在现代美学中,无论是作者还是电视纪录片,都不再对某种意义有绝对的独占性。它不允许某些霸权的中央当局统治和排斥对方。传统上由美学家、艺术领域的知识专家维护的权威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鲍曼称这是从立法者到译员的深刻变革。作品的判断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妥协。

其次,作为影视大家庭的一员,电视纪录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不同于科学思维。对于科学陈述而言,核心问题是对真实性的判断,科学追求结果或解决的唯一性,追求准确性,任何科学陈述都必须符合真实陈述的原则;而艺术,与之不同的是,艺术呈现出多元或多义的容忍度,允许多种解释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伟大的艺术作品才有人看仁,智慧看智慧的无限解读。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当代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内涵也呈现出多种文化内涵。文化相对性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和解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客观意义。这不仅决定了电视纪录片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否具有解读电视纪录片的基本能力,而且也决定了国家电视纪录片和国家电视纪录片走向国际电视纪录片市场的能力。

什么是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以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它指的是多元理性。认为文化观念和社会习惯是在特定的历史中形成的,形成了独特的身份。任何社会或文化只要正常运作,都应被视为合理的,发言人说。4文化相对性强调文化的平等性、多元性和相互尊重性,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刻板印象,以多样性的方式对待世界的文化差异。文化相对性主张价值中立,坚持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提倡尊重非自我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选择和拥有自己文化的自由和权利。五。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有意识地利用文化相对性制作电视纪录片,从而使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承载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阔的视野。由于电视纪录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记录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一如既往地承担着记录社会变迁、反映文明变化、促进人类共同文化交流的功能,这必然要求电视纪录片制作者了解采访对象。你制作的节目最终是与观众交流,是交流和对话的各种含义,而不是自言自语;它是电视纪录片或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对话、协商和交流的产物。这是一个开放和生成的生产过程,而不是封闭和完成的东西。6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生命本身的多义性,而不是屏蔽或消除它,也不排除或禁止它,以保持模糊性和多元性。这种解读电视纪录片的可能性、对意义的容忍度和阐释本身,都符合生活的复杂性和真实面貌,尤其是在现代生活中。换言之,容忍歧义,甚至鼓励歧义,正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趋势。因此,艺术的审美欣赏是各种意义的交流和对话,电视纪录片也不例外。在一部电视纪录片中,我们不可能探索唯一的历史真相,公正和完全再现的历史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这是由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史料和社会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所要做的就是还原生活的真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原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对观众来说绝不是一种肤浅的判断,它应该承担多重价值判断,试图找到历史的多重意义,一个事件的多维视角。

总之,虽然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纪录片的制作者,但无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以何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理解,无疑是要保持多元文化的宽容、歧义和多元性,越来越重视多元化和多义的融合。把握这一基本原则,把握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电视纪录片制作人来说,剩下的是表现方式和具体的操作层面。

从电视表演元素的角度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变。由于电视是一种以画面为特征的媒介,但画面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比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更大,因此在电视纪录片中使用评论是不可避免的(个别电视纪录片不使用解说),因为它可以增加电视纪录片内容的确定性。事实上,电视纪录片中的现代评论员比传统评论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许多优秀纪录片的结尾可以看到),但与蒙太奇相比,它的确定性更大。解释词的公开、客观和真实记录的呈现方式很少伴随着指导或总结词语和句子。编辑记录的只是与主题相关的情节、细节或自然生态过程。电视观众尝到了自然欣赏的滋味。独立的思维、歧视、情感的凝聚和升华自然是发自内心的,这比任何直截了当的语言和口号都逊色。

其次,电视纪录片对模棱两可的容忍度也体现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看上去平平的心态上。容忍不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思想、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然体现,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尽量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对于强势文化或人群不仰望,对于弱势文化或人群不向下看,保持冷静的心态,用平平的视角平等地与观众沟通,体现创作者对拍摄对象及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由于文化的多元内涵,当代创作者越来越重视电视纪录片中所涉及的人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进行个人、片段或碎片化的过滤和提炼。这种全景风格,即让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有自己的话语权,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越是矛盾,越是冲突,越是需要这样一个全景平台,从而实现各种意义的沟通和对话。

从美学的角度看,应该认识到,电视纪录片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能受我们自身发展过程的限制,因此,应该理性地看待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道路。但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纪录片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将带来更广阔的电视纪录片美学研究领域和更多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