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星:纪录片是对世界的另一种书写和思考。
在201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公布了今年金棉优秀纪录片的最终评审名单,陈传星的文学纪录片直水月也在名单上。
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陈传星把这个形象变成了他手中的一支笔,对纪录片进行了思考和书写。
从八年前的雾、化城重访,到今年将影响gzdoc2019黄金棉花优秀纪录片水月在手,他用自己的自私完成了诗意的诗人三部曲,陈传兴先生说,电影是飘动背后的载体,支持他对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陈传星,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所语言学博士,纪录片导演,作家,摄影师,步行街文化实验室创办人,清华大学副教授,2012年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军官奖章)。文学纪录片系列他们在岛上写作是主要制片人,代表纪录片当雾升起时、华城Recomer、手握水月。
点击观看陈传星导演专访录像
留在法国的新闻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法国,被称为神的暮光之城的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等哲学大师仍然活跃在大学课堂上,新浪潮电影蓬勃发展,巴黎强烈而活跃的文化氛围围绕着陈传星。
陈传星刚到巴黎的那年才二十几岁,他的家庭很好,不必担心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在巴黎的图书馆和电影俱乐部里,陈传星慢慢推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法国电影业的繁荣无疑给这位刚到巴黎的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在思想和理论上都非常繁荣,因为大家都知道新浪潮和电影笔记杂志。到六、七十年代末,法国学者对前苏联文化与电影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艾森斯坦、蒂加维尔托夫等,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
(从左到右)前苏联纪录片十月(Eisenstein)的照片相机持有者(Tigaviltov)。
20世纪7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借助符号学和结构主义,重建了一种新的电影思维方式。他们逐帧分析电影,这对年轻学生陈传星来说是完全另一个世界。
当时,陈传星在巴黎的电影院和电影图书馆里,有时一周看几百部电影,包括许多经典纪录片,比如艾森斯坦的十月、蒂加维尔托夫的相机架等等。这些纪录片促使我重新思考电影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21世纪的诗意复兴
2011年,他们在海岛上写的一系列文学纪录片,在两岸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除了摄影师的身份,人们重新认识了纪录片导演陈传星。
官方海报他们写在岛上‘再-游客华城。
陈传星,他们在岛上写作的首席制片人,也导演了两部纪录片如雾和华城重访。
在陈传星的纪录片形象中,他对诗歌充满了热情。上周,他在广州参加了一场题为诗歌的复兴的对话。他说叶嘉莹先生用了她的一生把这首诗传给了所有珍惜它的人。
事实上,陈传星先生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区别只是叶嘉莹先生用文字宣讲诗歌,他用意象。
叶嘉莹,1924年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学纪录片捧月在手的主人公。
陈传星高度赞赏海德格尔的诗是生存之所的概念,诗歌的出现使人们与世界上短暂的、充满各种喧嚣的分离。
诗是一粒种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人们的心中。至于种子何时发芽,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变化,这些人都不知道,但总有一种诗歌的声音在那里回荡。
11月24日,陈传兴先生(左)在广州与南开大学张菁教授(右)在广州例外23周年八周年现场讲话。
对陈传星来说,诗歌的复兴不仅在于对诗歌的功利提升,还在于希望现代人能重新理解诗歌的含义。诗歌是如此抽象,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所以他可能需要逐步而具体地阅读和感受这首诗。
11月24日,孩子们在活动现场朗诵诗歌例外23周年和方学会八周年。党提供的图画。
他用意象写诗
当然,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成为一名纯粹的摄影师,但后来我变老了,我发现这张照片对我来说不再是简单的拍摄,它更像是我的一种思想工作,就像我在写作和学习一样,拍摄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用图像来整理我对哲学和世界的想法。
纪录片月球在手的纪录片照片水之月在手
事实上,陈传星先生在他的诗意形象创作中有一种使命感。
在苏联革命初期,艾森斯坦、蒂加维尔托夫、普多夫金等人以诗意的方式再现了十月革命,但他们的诗意和蒙太奇表演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人们认为,这种对待有悖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你怎么能像那样蒙太奇似的跳来跳去呢?
恰恰相反。陈传兴先生回答。
诗性电影、所谓的记录和所谓的真理,实际上是电影历史上延续的一条表达途径,所以我希望能够再次找回这条被忽视的道路。
这篇文章是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转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