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181001

美食纪录片能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吗?

原标题:《天下之味》第二季开播以来,有人为高水准的制作点赞,也有人质疑审美套路。超越《舌尖》--美食纪录片能否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8年前,由陈晓卿团队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美食纪录片升级换代,商业化的进程。今年,《风味世界》第二季在腾讯视频上线,再次引发美食纪录片热议。 有人称赞这一季节目制作更多样,更精致,但也有人质疑观众是否对舌尖产生了审美疲劳。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道世界》第二季,这些年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发生了哪些变化? 除了舌尖,美食纪录片能否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从《舌尖》到《味道》,陈晓卿团队在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绝非偶然他们建立了成熟的模式结构,并以微创新的形式给观众带来熟悉的陌生感,从而保持了稳固的市场地位。 回顾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诞生,恰逢中国纪录片产业转型的实质性阶段。2010年10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纪录片产业的若干意见》。 之后,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开始以更大的投入探索制作更具商业性,影响力甚至能够输出海外的纪录片。时任该频道副总监的陈晓卿抓住这一机遇,从自己熟悉的美食领域入手,大胆借鉴BBC较为先进的商业纪录片制作模式,创作出了开创性作品《舌尖上的中国》,以BBC博物纪录片为代表的商业纪录片,在传统纪录片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模块化的结构,加入了更多娱乐元素,形成了被称为‘纪实娱乐’的节目风格,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翻看《舌尖上的中国》,你会发现它与BBC代表性纪录片的结构颇为相似。 它们都采用交叉编辑的方式,围绕同一主题,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精彩素材串联起来。 首先,它为观众创造了一大批足够震撼人心的美食奇观。

与烤串类似,早餐也能击中中国人的美食情结,虽然人们花费的时间最短,但却是最有仪式感的一顿饭,地方特色也非常明显。《早餐中国》每期都聚焦在城市胡同里的一家普通小店,在这些小店里,没有五花八门的菜肴,也听不到生硬巧妙的叫卖。小店的老板们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提供同一种早餐,新疆烤包子,柳州螺蛳粉,云南小锅米粉…… 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却足以挑动每一位食客的味蕾和乡愁。与长纪录片相比,短纪录片看似容易拍摄,实则考验创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在文学系出身的《早餐中国》总导演王胜智看来,影片借鉴了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中的技巧:表面上只剩下冰山一角,下面是很多人的生活,他没有说,但你可以想象。这样的例子在《早餐中国》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人物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但在空白的故事和内敛的情感表达中,观众似乎能够看到他们的一生,并产生联想和共鸣,总体来看,《一串人生》和《早餐中国》都找到了一个垂直的,小的食物切口,找到了符合互联网时代审美潮流的合适表达方式。它们的成功反过来证明了美食主题的包容性,既能上升为跨越世界的奇观,又能下沉到坚守乡村的日常生活中。 从大众世界的美食到厨师的餐桌,创新是内容创作者永恒的命题。对于发展时间不长的中餐纪录片来说,要想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内容类型,还得继续拓宽和完善自己的边界和格局。 不过,尽管风格有差异,但上述美食纪录片在模式结构上却有着很强的相似性,都围绕一个美食主题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横断面案例。虽然这被证明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单调的。 美食纪录片需要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但事实上,国外的成功案例证明,还有很多创作路径值得尝试。 一是加入更深的,历史的视角,探究食物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例如,2011年播出的BBC美食系列纪录片《流行世界的美食》,讲述了意大利冰淇淋,寿司,三明治(汉堡包),意大利面(以及中日意大利面),披萨和炸薯条这六种如今已遍布全球的美食的发展历史在关于美食的种种轶事中,观众们收获了很大的见识。比如,片中提到著名导演,奥斯卡影后安东娜·明格拉家族是来自意大利的著名冰淇淋世家。 每当他有新片上映时,家人都会为他量身定制一种新口味的冰淇淋:《英国病人》是西番莲和香槟口味,而《冷山》是白巧克力和浆果口味。然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冰淇淋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化学家,她发明了给冰淇淋充气的技术。 日本NHK电视台也制作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美食纪录片。 如1980年推出五集纪录片《中国饮食文化》,忠实讲述北京,广州,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地的中华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影片的拍摄当时得到了文化部的协调和支持,所以取材得到了全国各地知名食品店的配合。 从满汉时期的做法到失传的广式膏糕,几十年后再看这部影片,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因此获得了9分的高分。日本寿司大师小野二郎的纪录片《寿司之神》,由美国导演大卫·贾伯拍摄,讲述了世界上最老的米其林三星大厨毕生追求寿司极致品质的故事:为了让章鱼口感柔软,至少需要按摩40分钟; 徒弟要经过十年的基础训练,才有资格炒鸡蛋,否则永远达不到师傅的标准豆瓣上有3个。 另一类美食纪录片则聚焦知名厨师或美食大师。 在展示他们厨艺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饮食理念,常常透露出一些哲理。 小野二郎近乎偏执的匠心精神受到了全世界食客的追捧,并通过纪录片感染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欧美,或许是因为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最主流的美食纪录片往往以知名厨师为主角,甚至在片名中直接加上厨师的名字,如《戈登·拉姆齐的终极烹饪教程》,《美食之王安东尼·波登带你游世界美食》等。超过10万人在豆瓣评分,在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榜单上排名第15位。 冠以个人名字的美食纪录片为这些顶级厨师树立了品牌,帮助他们开拓了行业版图。 例如,戈登·拉姆齐通过参加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厨师,年收入高达1500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