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181001

《唐山大地震》灾雄片?故事片?广告片?


•狄    影夺丽[
*爭"^~    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I谢1伟
《唐山大地震》灾雄片?故事片?广告片?
[摘要]《唐山大地震》在视效与剧情之间、创意与表演之间、艺术与商业之间是 否真正找到了平衡点?或者本身这样的平衡点对于电影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它使 电影本身变得不再纯粹。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商业剧情艺术
[DOI] 10.3969/址网换替.l0()2-6916.2f)10.24.()18
看《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是 在听了很多对它的评价或者是褒奖 后,于是对它有了很多的想象:里 面应有《2012》般的灾难特效,也 应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看电影 之前因为没有听到一句对《唐山大 地震》的批评,增加了我对它的期 盼。似乎大家对它的喜爱已经超过 了《2012》,连最会讽刺挖苦的周 立波也都对《唐山大地震》赞不绝口, 说这是最会叫人哭的片子,所以言 下之意,能教人哭的片子一定是好 片子,这导演也必是大师级的。但 评判一部片子好坏的标准仅仅是能 不能让人哭吗? 5.12地震时,新闻 里的生离死别、英雄故事同样让人 泪流满面。其实人世间让人非哭不 可的事无非是:命如蝼蚁、生离死 别、孤儿寡母、未婚先孕、惨绝人寰。 《唐山大地震》这些都占全了,一 波未平一波又起,像肥皂剧式的煽 情,让人想不哭都难。冯小刚又一 次证明了自己对于电影这个"玩意 儿"多么驾驭自如——"我能在《非 诚勿扰》里让观众没心没肺地笑, 也能在《唐山大地震》中让观众彻 头彻尾地哭。"
但是被导演艺术处理后的故事, 是不是理应触及更深层的敏感?对
于一个民族而言,有些历史事件并 不是随时都可以去碰的。通常需要 多年的沉淀和十足的准备之后,一 个电影人才能有把握去触碰这些民 族的伤疤。可《唐山大地震》这样 一个大名头的片子,只是很讨巧的 选择了一个普通家庭的震后故事, 它忘了官方数字下的24万人的罹难, 忘了有关地震是否曾经被预测的种 种是是非非,忘了我们曾经不顾一 切的拒绝任何来自国外的援助,忘 了这事儿发生在1976年。电影虽名 为"唐山大地震",实际上唐山和 大地震这两个背景在电影中都被严 重虚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 家庭,苍白的泪水,还有未婚先孕, 一男追其老母亲,远嫁海外等等琐 碎情节的堆砌。我们要创造出经久 不衰的电影作品,不能只是喊口号, 仅仅热衷于让观众潸然泪下,仅仅 满足于故事表面的感动。
《唐山大地震》名字很大,也极 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 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电影花絮 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特效 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 的错觉,但意想不到的是《唐山大 地震》会如此温柔,片中1976年的 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
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灾难 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 没看过瘾就完了。故事没开始多久, 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 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 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 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 来时,观众也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 心吊胆、牵肠挂肚。拿《2012》来 对比,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 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 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 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 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 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 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 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 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 《唐山大地震》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 而且,单把仅有的5分钟的地震特 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 多,甚至有些镜头是模糊的,导演 还到处夸耀"特效比《2012》还贵"。 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 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 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也仅仅 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 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几十年的时 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
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 小。
通过镜头展现艺术个性和气质, 是展现影片价值和导演水准的不可 或缺的手段,从艺术的角度看,可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讲述和段落 衔接方式有点虎头蛇尾,只前边一 小段的画面剪接比较漂亮,恢弘的 场面都给了地震爆发,而后面的大 段内容却和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 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观众 看到的都只是一个结果,看不到人 物清晰的成长脉络以及时代的变迁, 比方说十年间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让 王登变得叛逆到可以做出未婚先孕 的行为,方达又是怎样就成了一个 旅游公司老板,这些在没有一个背 景交代的情况下忽然间抛给观众, 总有点不适应。
内地从《英雄》开始学习演练 西方的所谓商业大片,但从内容到 形式学得最像的是形式,从电影技 巧到商业包装,学得最像的还是商 业包装。这些手段无非是先使电影 前期宣传片铺天盖地,将精彩片段 扩大化,然后再不断制造拍摄过程 的新闻,让你和朋友的谈资里总会 带上点这部电影的的影子,大谈投 资之大,拍摄之困难,让你觉得这 是一部值得买票进影院看的电影。 总之在一部电影真正面对观众之前, 你所得到的电影印象全是好的,最 好的,历史上最好的一部电影,把 你的口味给大大地吊起来,把票房 做起来,但是真正看了电影之后, 能让观众真正满意的却少之又少。 《英雄》如此,《十面埋伏》如此,《夜 宴》也是如此,还有《无极》。当 时问过去没有了那些吹嘘,我们再 来看这些电影,好像也没当初感觉 那么差。其实西方大片引进中国时, 宣传力度更甚,更能吸引人排队买
高价票,但令人不服的是,刚看完 片子还会大有人再去排队买票看第 二遍,难道老外拍的电影都是物超 所值?也许在商业压力过于畸形的 内地电影圈里,票房的确成了一部 电影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 在电影的艺术推敲上我们的电影人 永远都会显得"有心无力"。
当然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无论怎 样宣传,他们的投资都是赶不上西 方大片的,特别是冯小刚的大片, 但赚钱却是没的说,再加上无孔不 入的含蓄的不含蓄的植入广告,电 影在其手里俨然一个赚钱机器。植 入广告,无可避免,但可否融入剧 情,不要为让人感觉是在为广告加 戏。就像《唐山大地震》里的XX 保险,还特别为之设计了两三句台 词,太露骨,植入的得很失败。我 可以容忍《非诚误扰》里的植入广告, 因为他是一部带有讽刺性的喜剧片, 但在《唐山大地震》里植入广告我 感到痛心,导演是在计算我们的眼 泪值多少钱!
在视效与剧情之间、创意与表 演之间、艺术与商业之间找不到一 个平衡点,也似乎成了中国大片的 一个现象。几十年中国电影在政治 上的歌功颂德,情感上的假、大、空, 随着西方电影的冲击和观众口味的 改变,早就消失殆尽了。中国观众 收藏的碟片里多是西方电影或港片, 当然也有张艺谋的土片子和一些有 意味的地下电影。现在中国电影的 商业化,当然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 种进步和繁荣,在这种快速的繁荣 下,电影没有了歌功颂德的虚腔调、 也没有了土片子,却也缺少了细腻 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还增加了以 前没有的露骨的植入广告,这大概 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前进过程中的 不可避免的不成熟表现。这些不成
熟的极度商业化的表现,不仅在电 影界,看看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 这样的表现在各种文化领域都或多 或少的存在着,我们很难再创造经 典,文学、舞蹈、音乐、甚至京剧, 各种文化垃圾层出不穷。我想这些 商业文化上的肤浅表现还需要我们 的各种文化消费者做到零容忍,才 能不断推进商业与文化的平衡发展 使中国文化产业能够健康的进步, 让导演门的艺术才能更加发挥,而 不是仅仅培养他们的经济头脑。
作者简介
谢伟.男.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 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中H计量学院艺 术与传播学院,担任美术教育的T.作,